close
《太素》在北宋末年就在中國本土亡佚,目前流傳的《太素》都源自日本仁和寺抄本,但不知為何,日本澀江全善《經籍訪古志》記載《太素》的署名「唐通直郎守太子文學楊上善奉敕撰注」,而李雲校勘仁和寺本《太素》署名「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」(沒有「唐」)。不過,至少都可證明作者就是楊上善。
 
由於正史查無楊上善生平事蹟,所以關於生存年代也引發爭論,而且連帶影響《太素》成書於何朝代也有爭議。
 
總結文獻,關於楊上善生存朝代和《太素》成書朝代,有3種說法:隋代、唐代、後周(北周)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第一種看法:隋代。這是最常見的說法,贊成的看法如下:
 
1.宋代林憶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•序》提到:「隋楊上善而纂為《太素》」,但未具體提出引用資料。這是隋代說法的起源。
 
2.明代徐春甫《古今醫統大全》更進一步提出:「大業中為太醫侍御。名著當代。稱神。診療出奇。能起沈痾篤疾。不拘局方」。也不知根據為何。
 
3.民國13年,蕭延平推測:「查隋大業距乾封不過五十餘載,自來醫家多享大年,或上善初仕隋為太醫侍御,后仕唐為太子文學,亦未可知」。
 
4.近年,宜同飛<楊上善與《黃帝內經太素》>也提出類似蕭延平看法:隋大業中(612年)設置太醫侍御,假設當時楊上善約20歲,到了唐顯慶中(658年)擔任太子文學則約70歲,再到了唐乾封元年二月(666年)後編纂《太素》則約78歲,都很合理。而且楊上善醫生多數時間任職朝廷,服務皇帝或皇太子。
(雖然宜同飛對楊上善年齡的推估,沒有具體理由,但對照近年才發現的楊上善墓誌銘,相關年份推算誤差很小。)
 
 
歷來反對的看法彙整如下:
 
1.考證太醫:
(1)民初楊守敬《日本訪書志》提到:「按李濂醫史、徐春甫醫統並云楊上善隋大業中為太醫」,但考證楊上善為唐人(詳下文),最後提出「醫史醫統之說未足據也」。
(2)我也發現:《隋書》查無「太醫侍御」,也查無「大業年間」的太醫制度變更。
(3)「據《通典》,隋太醫侍御官品為正七品」(<再論《太素》撰注者楊上善為唐人>),但我查《通典》也無「太醫侍御」,只查到:「正七品」包括「御醫」,「從七品」包括「太子侍醫、侍御史」。
(4)李鴻逵認為理應中年以後才勘任太醫,如果假設楊上善40歲(約610年)擔任隋代太醫,那麼到了唐代乾封年間(667年)擔任太子文學已經100歲,非常難想像還能完成數十萬字的《太素》。至於明代徐春甫、李濂其實未能目睹《太素》(當時在中國已亡佚),很可能依據宋代林億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•序》而懸擬。所以,隋代太醫侍御的說法,可能性不大。 (<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撰注考略>、<關于楊上善《黃帝內經太素》的年代>)
(5)宜同飛假設楊上善20歲擔任太醫,未提出具體理由,我也認為20歲擔任太醫很難想像。
 
2.考證官銜:
《太素》署名「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」,而隋代有通直郎、沒有太子文學;而且「守」表示「守官之制」(詳下文),隋代也沒有(<楊上善生平考據新證>),可證不是隋代。
 
3.考證避諱:
<關于楊上善《黃帝內經太素》的年代>指出:《太素》未避隋諱(隋文帝諱堅、隋煬帝諱廣),但避唐諱(唐高祖之父諱丙、唐高祖諱淵、唐太宗諱世民、唐高宗諱治)。
不過,唐諱還涉及更具體的成書時間,詳下文。
 
4.考證目錄著作:
<關于楊上善《黃帝內經太素》的年代>提出:《隋書•經籍志》由唐初的長孫無忌編著,他不但是滅隋功臣,而且博通史籍,略通醫藥。如果《太素》真的在隋代完成,《隋書•經籍志》不太可能遺漏。
此外,根據《舊唐書•東夷列傳》「開元初,又遣使來朝,因請儒士授經……所得錫賚,盡市文籍,泛海而還」,判斷《太素》在唐開元初(713年)傳至日本,到了日本仁和三年(887年),經歷100~200年而亡佚1卷,亦屬合理。 (不過,開元元年為713年,而該文未說明具體年份,不知該文「713年」的根據為何。)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第二種看法:唐代。這是近年考證的共識,推翻了北宋林億的說法,而且更正了近千年的錯誤。
 
1.最早、但無法盡信的證據:
雖然早在1856年日本澀江全善《經籍訪古志》就記載:「唐通職郎守太子文學楊上善奉敕撰注」,但現行流通的仁和寺抄本《太素》,沒有「唐」這個字,而只有「通職郎守太子文學楊上善奉敕撰注」。
而且,現行所有版本的《太素》都是源自仁和寺本,當然也包括《經籍訪古志》所提到的《太素》。
而且《經籍訪古志》沒有對此提出考證,而且「考證為唐代著作」是後來的事。
所以,《經籍訪古志》不能視為唐代的證據。
 
2.最早、可能可信的證據:
唐代杜光庭《道德真經廣聖義•序》記載:「太子司議郎楊上善,高宗時人。」
<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撰注考略>提出:杜光庭是道教重要人物,距離高宗之死只有200年,比北宋林億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》、南宋王應麟《玉海》、明代徐春甫《古今醫統大全》都要更接唐代,說法應該更可信;而且杜光庭、楊上善都有許多道教著作,很可能兩人還有宗教傳承的關係。
 
3.清末民初楊守敬《日本訪書志》提出3點理由,支持唐代人:
(1).《隋書•經籍志》未收錄《太素》,而《舊唐書•經籍志》、《新唐書•藝文志》都收錄《太素》。
(2).《唐六典》注文:「魏置太子文學……自晉之後不置。至後周建德三年置太子文學十人,後廢。皇朝顯慶中始置。」可見隋代並無「太子文學」,唐代唐高宗顯慶年間(656年~661年)才又出現「太子文學」。
(3).《太素》注文出現:「景丁屬陽明者,景為五月云云,唐人避太祖諱丙為 景,則上善為唐人審矣」。
 
4.考證玄元皇帝:
民國13年,蕭延平校勘蘭陵堂本《太素》,在<例言>提出:「檢本書楊(上善)注,凡引老子之言,均稱玄元皇帝,考新舊唐書本紀,追號老子為玄元皇帝,在高宗乾封元年二月,楊為唐人,更無疑義。」
 
5.考證《太素》署名:
(1)除了前述《太素》署名「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」,<楊上善注《黃帝內經太素》考>還提出新證據:《新唐書•藝文志》只有唐人著作才會標示官職,而《太素》就記載:「楊上善注……老子指略論二卷太子文學」,顯示楊上善曾任唐代太子文學。
(2)<再論《太素》撰注者楊上善為唐人>提出:根據唐代杜佑《通典•職官》、唐代張九齡《唐六典》、清代黃本驥《歷代職官表》,「通直郎」始自隋代、金代廢除,可見楊上善不可能是隋人,而是唐人。
(3)<《太素》撰著具體時間新證>指出:「敕」,歷代用詞對象多次改變,到了唐高宗顯慶年間,才開始確立專為皇帝命令的用字。
 
6.考證避諱特色:
<再論《太素》撰注者楊上善為唐人>提出:《太素》關於唐太宗諱「民」的形式為「缺筆」。陳垣曾指出「缺筆」正是唐代避諱的特色,而且始自唐代。
 
7.考證本草用字:
<楊上善撰注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時代考>指出:《太素》引用的本草文字,幾乎和唐代《新修本草》完全相同,可見成書於唐代。不過,楊上善稱為「神農及名醫本草」。
 
8.考證音韻:
《太素》音韻接近「切韻」,推估楊上善是南人 (<根據《太素》反切推論楊上善為南人>),而且反映唐朝的語音,證明是唐初人(<從《太素》反切看楊上善的生活年代>)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第三種看法:北周。這是最少見的看法。
 
起源於民國9年張鈞衡《適園齋讀書志》,他針對楊守敬關於官銜、避諱的說法,提出:「楊惺吾遂以上善為唐人,不知周隋相接,上善撰此書,尚在周時,故置舊官,至隋大業中,為太醫侍御,兩不相妨礙,丙諱為景,則唐人改唐諱,宋人改宋諱,尤舊書之通例」。
 
反對的文獻彙整如下:
 
1.李鴻逵<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撰注考略>提出3點質疑:
(1).《隋書•經籍志》涵蓋梁、陳、齊、周、隋的官修、私修目錄,而且也收錄亡佚書籍。如果《太素》果真成於後周,理應出現在《隋書•經籍志》,但其實不然。
(2).北周文書並無避諱,但《太素》有避諱。
(3).避諱限於君、父、孔子,但不包括老子,所以不屬於「唐人改唐諱,宋人改宋諱」的情況。
 
2.宜同飛<楊上善與《黃帝內經太素》>指出:《太素》注文出現「玄元皇帝」,顯示成書在唐乾封元年二月(666年)。如果楊上善是後周人太子文學(後周武帝建德三年,574或575年),則《太素》費時約90年才成書,相當不合理。
 
3. <楊上善生平考據新證>指出:仁和寺本《太素》署名「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」,而北周有太子文學、沒有通直郎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 
結論:楊上善是唐代人,《太素》是唐代著作。而且楊上善應該不是隋代太醫。
 
下次介紹更深入的考證,判斷楊上善是唐代什麼時期的人、《太素》是唐代什麼時期的著作。
arrow
arrow

    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