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經時間異常是常見的問題,包括:提前、延後、不規律(先後不定期),要怎麼從中醫思考呢?臨床要注意哪些呢?用這篇簡要討論一下。最後一樣附一些醫案。
Q:月經週期「長期都是」21天或35天,這樣要治療嗎?
月經時間異常是常見的問題,包括:提前、延後、不規律(先後不定期),要怎麼從中醫思考呢?臨床要注意哪些呢?用這篇簡要討論一下。最後一樣附一些醫案。
Q:月經週期「長期都是」21天或35天,這樣要治療嗎?
痛經非常的常見,很多人習以為常,甚至誤以為痛經是正常的。其實,正常的月經應該完全不痛的!
如果痛經,應該治療,治療到不痛,而且可以長期不痛---中醫治療就可以有這樣的成效,可以擺脫止痛西藥喔。
小美痛經非常多年,幾乎每個月都痛到臉發白、縮著身體蹲在角落,必需請假、吃止痛藥度過,嚴重的時候還會送急診。學生時期就到醫院檢查確定是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,在子宮出現了「子宮腺肌症」,也在卵巢形成了「巧克力囊腫」。小美長期吃西藥,雖然巧克力囊腫追蹤也算穩定,沒有發生大出血,但只要忙到沒時間吃止痛藥,痛經還是相當嚴重。學生時期常因為痛經而請假,上班之後也因為痛經影響工作表現。
更加困擾小美的,其實是生育規劃。因為平常吃的西藥會影抑制排卵,也就是讓月經不會來,可是小美已經開始規畫結婚生育,所以決定改看中醫,經朋友介紹到我的門診。
小美月經來的時候,不但會痛經,而且常常有大量的血塊排出,有時候大到像一塊肉掉下來。對中醫來說,這就表示體內有「瘀血」。此外,小美長期操勞晚睡,人也比較「虛」。針對小美的病情,有時必需「排瘀血」,有時必需「補」,每次回診的處方都做了最適合的調整。吃了1個多月的中藥,小美回診很高興的告訴我:這次的月經「無預警」來了!以前月經快來的時候,肚子就開始悶脹,月經剛來那幾天會嚴重痛經、沒辦法正常上課上班,可是這次是上廁所才發現:月經已經來了,而且幾乎不會痛!再吃了2個多月的中藥,小美痛經已經不太明顯了,也順利懷孕了。
月經量過多是中醫門診常見問題,有好幾位病人甚至月經一來,不到半小時就必須換棉片,因為已經太滿了。這些病人經過中醫治療,可以恢復正常的。
病人會問:怎樣才算月經量太多?這其實不太容易準確回答。(可參考本部落格文章「正常的月經」、「不正常的月經」)按照西醫文獻,每次週期超過80cc就是太多,不過我們都知道這並不實用,因為沒有人會把全部的經血收集起來、再量多少cc。實際上大致有2種方式判斷:2小時以內,棉片就很滿而必須換掉;或者,月經來的時候,影響生活(常要進廁所而不敢出門、經血常沾到褲子裙子)。如果發生以上2種情況,都可以視為月經量過多。
懷疑月經異常的時候,建議每次都記錄月經細節(參考本部落格文章「正常的月經」),因為病人主觀的認定,未必正確。根據西醫的研究文獻,大約有四分之一月經量正常的人,以為自己月經量太多;相反地,以為自己月經量太多的人,大約有40%其實正常、甚至月經量太少。我認為這點是不分中醫西醫的,因為看門診多年,真的發生這些實例:有人每次月經大約1小時就必須換1次棉片,但一直以為很正常;也有人每次月經用護墊就夠了(不需要衛生棉),但也以為這是正常的。
根據醫學文獻,高達50~90%的女性曾有痛經的經驗,可見痛經是許多女性的困擾。不少病人覺得很奇怪,從月經來之後,阿媽或媽媽就會買現成的中藥包來煮,但是吃了很多年卻未必有效。原因在於未必「對症下藥」。
有些病人的痛經,像是刺痛,痛起來肚子不能摸,血塊又多。這類病人的痛經通常和「瘀」有關,意思是:身體內有瘀血,使得氣血循環不好。好比一堆石頭塞住河流,河水不能順暢流動,這樣就會痛經。
另外有些病人的痛經比較像悶痛,但卻沒有血塊,而且痛經的時候,反而壓著下腹會比較舒服。這類病人常常提到:月經來的前後,會有明顯腰痠、腳沒力,也有的會頭痛。這種痛經,則屬於「氣血虛」的類型,意思是:體內循環的「氣血」,數量不夠用。好比河流遇到枯水期,河水乾了,所以不會流動,這也會造成痛經。
痛經是中醫門診常見的問題,有的病人長年需要西藥止痛藥渡過經期,有的病人痛到送急診。看診這麼多年,發現常流傳一些關於痛經的說法,但不盡正確,希望藉此機會讓社會大眾有正確的認識。
有人認為:大家都會痛經,吃止痛藥就好了。其實,正常月經不應該痛,只要覺得需要「忍」,建議還是找醫師看看,而且中醫療效很不錯。就西醫而言,大部分痛經原因不明,稱為「原發性痛經」;但另外還有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(包括「子宮腺肌症」、「巧克力囊腫」),這種情況簡單來說,就是子宮內膜長在不正確的位置,例如:子宮肌肉層、卵巢、腹腔……。這類情況不只痛經而已,還可能影響懷孕,臨床上掛號求子的病患,有些就長期忽視痛經,很有可能罹患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而不自知,但經過中醫治療後,不但痛經大幅改善,而且也順利懷孕。所以,痛經是可能影響懷孕的,不能輕忽。
另外,還有很多人認為:中醫治療痛經就是要「通血路」。於是有些病人自己買藥吃,但效果不好才掛號看診。實際上,痛經的原因很多,有的病人反而需要「補充氣血」才會好,難怪自己吃了「通血路」的藥卻無效;即使需要「通血路」,有很多種中藥可以用,當中有很多細節必須注意,用藥才會有效,絕對不是只粗淺判斷「寒」、「熱」就決定用哪種中藥;即使選定了中藥,也要注意用量。這些細節都是中醫師的專業知識,病人必須找合格中醫師看診再用藥,而不是自己看藥單就抓藥。有些流傳的藥單,的確是醫師開的,但每個人的病情不同,不能因為某人吃了有效,就以為大家都有效。
看到一則新聞,提到產婦用了生化湯結果出血1個月。很遺憾,這很可能是"亂喝"的結果。所謂"亂喝",就是沒看過合格醫師就吃藥,這也是常見的亂象,尤其是中藥。
產後用生化湯的目的在"排瘀"(也就是看到的"惡露"),這個過程中醫常用生化湯。但是大家可知道,同樣叫生化湯,版本非常多,有的處方內容差異很大,還有的根本不適合產後服用(可能根本不是醫師開的)!因為這個時期不必用補藥,也不適合用補藥(補得太早,該排的"瘀"就排不乾淨了),但是坊間看到的生化湯卻常常加了補藥。必須等到惡露排乾淨,才能開始補。
一般來說,"排瘀"用的生化湯只有5個藥: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乾薑、炙甘草,而且用量很少。但是大家回想一下,拿到的生化湯真的只有5種藥嗎?我這些年來,不管在醫院還是診所,都看過許多產婦用到不適合的中藥而出問題,可大可小,不能小看這個現象。因為中藥也是藥,用錯會出問題的。如果生化湯用量太重,有可能出血量太大。如果惡露的量像月經那麼多,就有問題了,要趕快找醫師。如果補藥用得太早(惡露還很明顯的時候),"瘀"就排不乾淨,可能會造成下腹持續疼痛,惡露時間延長,血塊斷斷續續出現。就是看多了這樣的案例,所以才興起強烈念頭,必須讓民眾認識中醫,而這種專業知識應該由中醫師傳達,不是電台,也不是西醫。
今天有個50多歲已經停經的病人提到:她的朋友停經之後吃藥,讓月經又來個3~4年,那我能不能開個藥,讓她月經再來個7~8年?
聽到這樣的說法實在有必要澄清。大部分女性會在45~55歲會停經,這是自然現象,表示卵巢退休了,沒必要吃藥讓月經再來。相反的,停經之後如果月經又來,很可能是癌症(子宮內膜癌......),不要誤以為賀爾蒙"恢復"而回春,這是嚴重的誤解,不論中醫西醫都講不通,還要小心耽誤癌症的治療!
如果停經造成潮熱盜汗等等更年期的不舒服,其實中醫治療效果不錯,不一定要吃西藥(雌性賀爾蒙)。大家可以找合格中醫師看看喔。
又有病人問到"月經怎樣才算正常?"我暫且分成以下幾點來說:
1.時間:21~35天月經來一次。大約7天乾淨,其中2~3天量比較大。一點點紅色就算第1天,紅色乾淨才算結束。
2.量:平均20~60cc的量。當然,實際上沒有人會量多少cc,通常會問棉片用量。但這又和換棉片習慣、尺寸、厚薄、甚至棉條,都不一樣,所以這點比較難評估。
痛經是許多女性曾有的經驗,輕則影響學業、工作,嚴重的還會痛到跑急診。妳可知道,透過中醫的治療,很可能讓妳擺脫痛經喔!
月經就是體內”氣血運行”的結果,如果運行正常,就不會痛。可以用水庫和集水區做個比喻:當下雨的時候,雨水透過集水區的河流,集中流到水庫。如果這些河流塞住了,水庫就沒辦法到達滿水位。此外,集水區的雨水不夠,水庫也一樣沒辦法到達滿水位。在我們體內,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:每隔一個月,體內的”氣血”會向子宮集中(就像集水區的雨水流向水庫),如果沒有受孕,”氣血”會排出體外,形成月經(就像水庫滿水位必須洩洪)。如果這個過程不順利,就會出現痛經,包括:氣血阻塞(就像收集雨水的河流塞住了),氣血不足(就像集水區的雨水不夠)。可能因為氣滯、血瘀、痰濕……造成阻塞(就像落葉、石頭、爛泥巴都會塞住河流),也可能脾胃氣虛、脾腎陽虛……等原因造成氣血不足,但每個人情況不同,必須經過中醫師看過,才能有正確的診斷,也才能有量身訂做的治療方法。這些方法不是暫時壓住疼痛,而是把疼痛的原因找出來,盡可能解決。所以,平時就可以透過中藥解決這些原因,讓月經來的時候不會發生痛經,而不是痛經已經發生,才趕快吃中藥應急。
坐月子的習俗由來已久,各地的習慣有些差異,但目的是一樣的:讓產婦盡快恢復。完整的”坐月子”,應該包括生活起居以及飲食。生活起居簡單的說,至少包括:愉快的心情、多休息、避免吹風。飲食的部分,其實不適合過度的大魚大肉,尤其中藥的使用,更應該看過中醫師再用藥。
不論自然產或者剖腹產,生產的過程會因為氣血流失,讓產婦變”虛”(氣虛、血虛、脾虛、腎虛……),出現身體燥熱、無原無故流汗、口渴、腰痠、水腫、疲倦、便秘……等現象。產後的”虛”,就是坐月子的原因,除了配合正確的生活起居,正確的藥物治療更是重要。然而,民眾長久以來對中藥的印象往往是不完全正確的,例如:補血就用當歸,補氣就用高麗參,補腎就用杜仲……,這些都是片面的中藥知識。其實,補血還可以用白芍、熟地…,補氣還可以用黃耆、白朮、黨參…,補腎還可以用山茱萸、山藥…,這些藥物補的部位不太相同,藥性也有差異,要用得準確,就必須依賴中醫師正確的診斷以及對藥物專業的認識。而且,錯誤的用藥可能比不用還糟糕。此外,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,藥的用量多少、需不需配合其他藥物,都是開藥必須考慮的。而且,產後坐月子不是只用補藥。通常一開始必須把殘留體內的”瘀’清除乾淨,之後才開始”補”,”瘀”沒清乾淨、太早開始補、或者補得不正確,對產婦都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