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很高興有很多同好喜歡前一篇李杲的文章。歡迎大家一起分享討論。

 

    今天再從歷史背景,聊聊李杲學說產生的「獨特性」。前一篇文章已經說明:李杲的學說源自「苦難」,核心的歷史因素就是 「汴京大疫」和「壬辰北渡」。

 

    眾所周知,金元時期是中醫發展的重要年代,除了李杲,還有:劉完素、張元素、張從正、朱丹溪(連同李杲可稱為金元五大家)。透過生卒年的考證,金元五大家幾乎都經歷了戰爭的動盪(劉完素資料不足,無法具體探討,但推論親身經歷戰爭的機會應該不高),似乎都可能提出和李杲類似的「內傷」學說,但卻沒有。更深入探討,只有李杲親身經歷「汴京大疫」和「壬辰北渡」(如下圖)---這或許能解釋:為什麼金元五大家只有李杲提出「內傷」學說。

 

金元醫家戰爭動盪經歷比較圖.png

    其中,張從正和李杲特別值得提出比較、討論。張從正基本學術主張在於「攻邪」,李杲基本主張在於「扶正」,但是汴京圍成戰爭爆發的時候,張從正、李杲居然都在汴京城內!這就非常有趣了,兩個主張迥異的名醫到底怎麼看待「汴京大疫」?

    按照李杲的想法,當時多數患者虛損嚴重,不堪「強發汗」、「誤下」,但偏偏當時多數醫師都這樣治療,所以病人是被「醫死」的。至於張從正的主張,認為「邪」本來就不應該存在人體,基本上重視「攻邪」。那麼,李杲眼中的「內傷」患者,是否張從正也認為應該「攻」?如果真的用張從正的「攻」法治療,是否會如同李杲所稱,犯了「虛虛實實」之戒,導致「醫死」?

 

    事實上,這個假設的問題根本不曾發生。因為張從正雖然經歷汴京圍城戰爭,但是「汴京大疫」爆發之前,張從正就死了。所以張從正根本沒經歷過「汴京大疫」!再深入了解張從正的生平經歷,發現和李杲有很大的差異。

    同樣經歷戰爭,李杲經歷的是金蒙戰爭,金國軍力不敵蒙古,已經嚴重退敗,加上很多社會事件,軍民多數都是嚴重操勞的,所見患者自然以「內傷」為主。張從正留下多個軍人醫案,而且曾親臨前線戰事(應該當過軍醫),不過經歷的主要是宋金戰爭,當時金國軍力還算強大,面對的又是較弱的南宋(而非強盛的蒙古),金國戰情是佔上風的,所以張從正在前線看到的軍人,應該是壯實的類型,身體比較能承受「攻」;而且,張從正的活動範圍都在金國南方,局勢沒有北方那麼動亂,即使很多時候不在前線戰事,他所見的平民患者應該也不會像李杲所見那樣虛弱。所以,我認為張從正、李杲的病人類型截然不同,導致發展出不同的學說主張。

 

    當然,張從正晚年也親身經歷汴京圍城戰爭,總是看過李杲眼中「內傷」患者,但我推測:或許張從正思想仍然不變,堅持「攻法」,但更可能的情況是:想法開始轉變,但已經是晚年,又逢戰亂,所以沒留下相關醫案。更重要的是,張從正在「汴京大疫」之前就死了,而比起汴京圍城戰爭,「汴京大疫」才真正是李杲學說的重大因素。

    為什麼「汴京大疫」這麼重要?因為金國被迫放棄北方領土,大量人口湧入單一城市汴京(估計超過247萬),這是相當罕見的。而且,這些人口經歷多年苦難(勞役、飲食、情志等損傷),具有高度的同質性---李杲所稱的「內傷」。再者,當時流行的治法就是「汗」、「下」等方法(和傷寒學說風行有關,還是受到名醫張從正的影響,有待研究),造成大規模「誤治」。我認為李杲在短時間看到許多重複發生、而且非常大量的「誤治」情況(不到3個月,約100萬人死亡),所以比起以往零星所見,更能激發特定學說。

 

 

    「壬辰北渡」更不用說了,金元五大家根本只有李杲經歷過。

    因此,金元五大家「只有」李杲提出「內傷」學說。不論從李杲個人的生平經歷,還是透過金元名醫的生平比較,李杲都是有「獨特性」的。

 

    我想特別強調:中醫學說發展是有特定背景的,絕對不是空想、幻想、隨興亂講的。優秀的中醫師,仍然有精準的思維。中醫不是隨便說都對的,從理論到臨床都一樣。

    如果還是認為:中醫怎麼說都對,恐怕對中醫認識還不夠深。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arrow
arrow

    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