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2008年出現一篇關鍵論文<楊上善生平考據新證>,透過細膩考證,證實楊上善的生平,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楊上善和《太素》的謎團,值得好好介紹。
 
2001年出版的《唐代墓志彙編續集》收錄了一篇<大唐故太子洗馬楊府君及夫人宗氏墓誌銘并序>,2008年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張固也、張世磊從10點考證如下。
 
1.姓名:
唐人姓名稱呼很奇特,例如:「雙名」但省一字而稱「單名」、「雙名」但一作「單名」一作「單字」、「名」和「字」互混,這些例子很常見。
因此,墓主「大唐故太子洗馬楊府君」姓名「君諱上,字善」,很可能就是「楊上善」。
當然,這只是開頭,後續還有更準確的考證。
 
2.楊上的家世:
墓志提到前所未見的家族身世資料,但因為是孤證,還有待其他文獻佐證,才能確認是否和楊上善相同。整理如下;
(1).「其先弘農華陰人,後代從官,遂家於燕州之遼西縣,故今為縣人也……祖明,後魏滄州刺史;祖相,北魏朔州刺史……父暉,隋并州大都督」,可見楊上善家族數代為官,但是正史未見楊明、楊相、楊暉。
<楊上善生平考據新證>認為正因隋代當官,所以後人到了唐朝官位不顯。
(2).根據《新唐書•宰相世系表一》:「楊氏出自姬姓,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。一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,文生突,羊舌大夫也。又云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,凡三縣:一曰銅鞮,二曰楊氏,三曰平陽。突生職,職五子:赤、肸、鮒、虎、季夙。赤字伯華,為銅鞮大夫,生子容。肸字叔向,亦曰叔譽。鮒字叔魚。虎字叔羆,號「羊舌四族」。叔向,晉太傅,食采楊氏,其地平陽楊氏縣是也。叔向生伯石,字食我,以邑為氏,號曰楊石,黨於祁盈,盈得罪於晉,幷滅羊舌氏,叔向子孫逃于華山仙谷,遂居華陰。有楊章者,生苞、朗、款。苞為韓襄王將,守脩武,子孫因居河內。朗為秦將,封臨晉君,子孫因居馮翊。款為秦上卿,生碩,字太初,從沛公征伐,為太史。八子:鷃、奮、甝、儵、熊、喜、鸇、魋。喜字幼羅,漢赤泉嚴侯。生敷,字伯宗,赤泉定侯。生胤,字毋害。胤生敞,字君平,丞相、安平敬侯。二子:忠、惲。忠,安平頃侯。生譚,屬國、安平侯。二子:寶、並。寶字稚淵。二子:震、衡。震字伯起,太尉。五子:牧、里、秉、讓、奉。牧字孟信,荊州刺史、富波侯。二子:統、馥。十世孫孕,孕六世孫渠,渠生鉉,燕北平郡守。生元壽,後魏武川鎮司馬,生惠嘏。」可知楊氏可追溯至周天子的姬姓,到了漢代之後,楊敞曾任丞相,楊震曾任太尉,楊鉉曾任燕北平郡守,楊鉉之子在北魏任官。
(3).我再查詢,楊敞是西漢(孝)昭帝時期的外戚,還擔任丞相、封安平侯(《漢書•百官公卿表帝七》);楊震博覽群書,人稱「關西孔子楊伯起」,東漢安帝時擔任太尉(《後漢書•楊震列傳》)。雖然查無楊鉉,但仍可見家世顯赫。
(4).從墓誌「稷澤、岐山」可知為姬姓後人,「西漢之羽儀」指的就是楊敞擔任漢代丞相,「東京之紱冕」指的就是楊震擔任漢代太尉,而且「其先弘農華陰人,後代從官,遂家於燕州之遼西縣」正符合《新唐書•宰相世系表一》楊氏先祖的任官記載。
(5).楊上善家族很可能系出楊鉉(隋文帝陽堅的祖先),也因此開始居住燕州(該文未提出具體說明),而且因父親在隋代當官,所以後人到了唐朝官位不顯。
 
3.學術風格:
(1)楊上:
「年十有一,虛襟遠岫,玩王孫之芳草,對隱士之長松」,顯示楊上很早就有隱士之風。而且,「隱士」可能也包括「道士」、「年十有一」指的可能就是「出居道觀之年」,並非單純隱居。
「於是博綜奇文,多該異說,紫臺丹篋之記,三清八會之書,莫不得自天然,非由學至,又復留情彼岸……學包四彻,識綜九流」,可見博覽群書,兼通道、醫(異說、八會)、佛(留情彼岸)。
唐初墓誌很少提到著作,這篇也不例外,無從得知楊上的著作。
(2)楊上善:
根據《舊唐書》、《新唐書》,楊上善有道家著作6種40卷,醫學著作3種43卷,佛學著作2種16卷。
(3)小結:楊上、楊上善的學術風格都涵蓋「道、醫、佛」。
 
4.弘文館(直)學士:
(1)楊上:
前述隱士生涯之後,「解褐除弘文館學士」,意指:從隱士(很可能是道士)身分轉變為弘文館學士。而且,楊上應該受朝廷徵招才入朝,並非積極求官。
不過,唐代弘文館官員都以他官兼領,而且「學士」為五品以上,屬高級官員。以楊上的身分,不可能直接任命為五品官,而且楊上後續任官多數都是六品官員。所以很可能墓誌有誤,楊上應擔任六品的「直學士」才合理。
(2)楊上善:
唐代釋道世《法苑珠林》:「《六道論》十卷,皇朝左衛長史兼弘文館學士陽尚善撰」。其中,「陽尚善」就是「楊上善」,因為古人常通用「陽」與「楊」(戰國「楊朱」就常作「陽朱」)、「尚」與「上」。
而且,「左衛長史」可明確考證就是楊上善(這是考證重點,詳下文)。
此外,《舊唐書•經籍志》、《新唐書•藝文志》記載楊上善撰《六趣論》,再根據唐初李師政《法門名義集》:「六道……亦名六趣」,可證和《法苑珠林》所稱《六道論》為同書。
而且,應為「弘文館直學士」,理由同上。
(3)小結:楊上、楊上善都擔任唐代「弘文館直學士」。
 
5.沛王文學:
擔任「弘文館(直)學士」之後,楊上再「除沛王文學」。這是重要考證線索。
(1).唐代沛王就是唐高宗第六子---章懷太子李賢。他在高宗龍朔元年九月(661年)受封沛王(《唐會要》),之後在咸亨二年(671或672年)改封雍王(<大唐故雍王贈章懷太子墓誌銘幷序>)、或者咸亨三年九月(672年) (《唐會要》)。
(2)楊上擔任「沛王文學」必定在龍朔元年九月(661年)~咸亨二年或咸亨三年九月(671或672年)之間。
而且,參考楊上後續履歷,很可能在龍朔初年擔任「沛王文學」。
(3)因為「弘文館直學士」(六品)必須由他官兼領,所以理應擔任「弘文館直學士」(六品)沒多久就「除沛王文學」(六品上階)。
(4).再由此推測,楊上受徵入朝可能在高宗顯慶 (656~661年)末年。
(5).楊上善沒有擔任「沛王文學」的記載,無從對照;但如果楊上善擔任「沛王文學」,就可以解釋日後擔任「太子文學」。
 
6.左威衛長史:
「除沛王文學」之後,「累遷左威衛長史」,這是考證的關鍵。而且要連同唐代釋道世《法苑珠林》:「《六道論》十卷,皇朝左衛長史兼弘文館學士陽尚善撰」一起討論。
(1).根據唐代官制,應該先擔任「沛王文學」(661年之後),再先後擔任「左威衛長史」、「左衛長史」(都屬六品上階),而且在「左威衛長史」、「左衛長史」期間都兼任「弘文館直學士」。又因為《法苑珠林》成書於高宗總章元年三月(668年),所以這3個職位都在668年之前。
此外,「沛王文學」、「左威衛長史」、「左衛長史」都是六品,「累遷」應指其後的官職。
(2).我簡單說明「左威衛」、「左衛」:唐代負責守衛京師的部隊(衛軍),統帥衛軍的機關包括十六衛、六率府。「左威衛」、「左衛」就屬於十二衛,而且「衛」的編制包括「長史」等。
因此,該文提到:「左威衛長史」、「左衛長史」職權相近,只不過隸屬「衛」名稱不同。
(3).因此,《法苑珠林》所提楊上「皇朝左衛長史兼弘文館學士陽尚善」、<大唐故太子洗馬楊府君及夫人宗氏墓誌銘并序>所提「解褐除弘文館學士……累遷左威衛長史」,指的必定是同一人。
(4).衍生一個問題:楊上是文人、又沒有軍事背景,為何擔任武官幕府工作?而且當時年過70(詳下文),更難以理解。但考證太子文學,疑問迎刃而解。
 
7.太子文學:
李賢生平是考證楊上生平細節的關鍵。
(1).根據《舊唐書•高宗諸子傳》,楊上任官約20年(詳下文)有2位太子:李弘、李賢。李弘在高宗上元二年四月(675年)薨,而當時楊上還任官;之後,李賢在上元二年六月(675年)立為皇太子。所以「太子文學」的「太子」不是李弘,應該是李賢。
(2).李賢曾擔任沛王、左武衛大將軍、右衛大將軍、太子;楊上則擔任沛王文學、左威衛長史、左衛長史、太子文學、太子司議郎、太子洗馬。可見,楊上官職變動正符合李賢加封過程,判斷楊上長期擔任李賢幕僚,也因此即使高齡卻還擔任武官幕府。
(3).根據楊上墓誌,李賢擔任的反而應該是左「威」衛大將軍、「左」衛大將軍(但我認為這點需要再深入考證)。
(4).再對照李賢在5年內受封沛王、右衛大將軍,而楊上也在同時期歷經沛王文學、左威衛長史、左衛長史,據此「平均推算」楊上擔任太子文學約2年,而且可以暫定楊上注《太素》就在該年(上元二年六月,675年)。
---該文未提出可以「平均推算」的理由,我認為還需考證。而且,《太素》成書時間必定在上元二年六月之後,但未必就是該年,還待考證。
 
8.太子司議郎、太子洗馬:
(1).杜光庭《道德真經廣聖義•序》記載:「太子司議郎楊上善」,楊上墓誌記載「太子洗馬」,互補不足。
(2).太子司議郎「正六品上階,掌侍奉規諫,駁正啟奏,并錄東宮記注,分判坊事」(《唐會要》),太子洗馬「從五品下階……掌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庫圖書刊緝之事,立正本、副本,貯本以備供進。凡天下之圖書上於東宮者,皆受而藏之」(《唐六典》)。因此,從官階升遷判斷,楊上善先擔任太子司議郎,再升任太子洗馬;再從職掌判斷,太子文學、太子司議郎都和撰注《太素》有關,水到渠成。
 
9.突然告老辭官符合當時歷史事件:
(1).墓誌在太子洗馬等經歷之後,提到「既而歲侵蒲柳,景迫崦嵫,言訪田園,或符知止」,指的就是告老辭官。楊上善擔任六品官約長達20年,但才剛升任五品的太子洗馬就告老辭官,不合常理,可能另有隱情。
(2).當時太子李賢捲入和武則天的衝突,最終落敗,並在調露二年八月(680年)被廢為庶人。可能就在當年或稍早時間,楊上善告老辭官。
---不過,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的原因,還有其他不同看法。
 
10.總結楊上善生平:
隋文帝開皇九年(589年):出生。
開皇十九年(599年),11歲:道士。
唐高宗顯慶五年(660年)以前,72歲以前:弘文館直學士。
龍朔元年九月(661年),73歲:沛王文學、左武衛長史。
麟德二年(665或666年),77歲:左衛長史。
上元二年六月(675年),87歲:太子文學。
儀鳳元年~調露元年(676~679年),90歲前後:太子司議郎、太子洗馬。
調露二年(680年),92歲:歸老於家。
永隆二年(681年),93歲:卒。
該文詳盡的考證,獲得<唐初醫經《黃帝內經太素》的歷史語境>的認同。而且,李雲校勘新版的《太素》也在<前言>提到:「唐高宗上元年間(六七四~六七五),太子文學楊上善(五八九~六八一)奉敕整理《黃帝內經太素》」,雖未提出引用來源,但和該文考證一致,很有可能就是引用該文考證結果。
 
此外,該文考證結果主要奠基在近年發現的楊上墓誌,但令人佩服的是:在楊上墓誌發現之前,彙整前人研究成果已經得知:「《太素》成書時間約在唐高咸亨元年十二月(671年)之後、武則天臨朝稱制(683年)之前」,現在看來雖然不夠精準,但依然正確!也可見前人考證的細膩、精準。
 
楊上善的身世、《太素》的謎團,真相終於大白!
 
arrow
arrow

    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