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光華醫師服務地點與FB粉絲團
陳光華中醫診所 02-27326560 FB粉絲團-陳光華中醫診所 *文章歡迎引用轉載,但請記得註明出處*

目前分類:認識中醫 (1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藏紅花,指的是:「鳶尾科番紅花」的「柱頭」。(對,只有柱頭那麼小的一部分)
產區:西班牙、義大利、德國、伊朗、日本、印度(據說更早期產於希臘)。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家都聽過冬蟲夏草,大家也知道那是高貴中藥。
一聽到僵蠶,有人覺得很......,但其實僵蠶和冬蟲夏草都是「菌+動物」。冬蟲夏草很珍貴,但其實好的僵蠶也很難找的。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好的中藥材,從產地就開始!

 

大部分的常用中藥都是植物,良好的種植環境,當然能令人安心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   李杲學說重視勞倦,其實和「壬辰北渡」有很大的關係---很多金國人民(包括後代子孫)從此淪為奴隸。

 

    汴京大疫同年的12月,金哀宗帶領殘餘部眾,離開汴京,留下崔立等人守城;隔年1月,崔立開城門,投降蒙古。雖然汴京免於被屠城,但城內百姓被迫向北渡過黃河,進入蒙古的勢力範圍,這個事件就是「壬辰北渡」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「 汴京大疫是李杲內傷學說的關鍵起源,到底汴京大疫是怎麼一回事呢?

 
    那是金國末年死亡人數最多的疫情。金哀宗天興元年(西元1232年,金亡國前1年),金國被蒙古打得只剩南方一點點的土地。1月的三峰山戰役,金國僅存的名將、精銳部隊幾乎全部陣亡。3月下旬,蒙古軍圍攻汴京,金國死守,戰況非常激烈:16晝夜,雙方戰死約100萬人。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很高興有很多同好喜歡前一篇李杲的文章。歡迎大家一起分享討論。

 

    今天再從歷史背景,聊聊李杲學說產生的「獨特性」。前一篇文章已經說明:李杲的學說源自「苦難」,核心的歷史因素就是 「汴京大疫」和「壬辰北渡」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李杲提出內傷學說,對中醫發展有卓越貢獻,但是很多關於李杲的說法卻背離史實。最近剛好和其他中醫師、跟診學弟妹聊到李杲,我就順便提一下我所知道的。
    有非常多這類誤傳的內容可以聊,我先從一件事聊起:很多網路資料(甚至書面資料)認為李杲出身富貴,看的也都是有錢人,所以大家吃太好,損傷脾胃,因此才發展出脾胃學說、內傷學說。

     這是錯的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病人A:為什麼我喝四物湯會拉肚子?
我:或許妳不適合,也或許和藥材加工細節有關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再次強調:不能隨意吃高麗參

 

某病人:我覺得很疲倦,可以吃人參嗎?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很多時候,病人覺得自己口乾舌燥,所以看病的重點就是"火氣大"。其實,不一定對喔。

  原則上,水分沒辦法輸送到嘴、咽喉,就會口渴。站在中醫的角度來看,水喝進身體,不是馬上就能運用,而必須先經過"氣化"。這個過程像"煮開水",把水煮開了,有了水蒸氣,這樣的水(水蒸氣)才能運用。如果水蒸氣供不應求,或者水蒸氣輸送出問題,就會造成口渴。原因有非常多種,"火氣大"只是其中一種而已。

  有的人因為"氣化"出問題,所以產生的水蒸氣不夠,於是口乾舌燥。通常這類病人"能量"不夠,好比煮開水的過程,爐火不夠大。這時候的用藥反而需要"溫陽藥"(補充身體能量),這和一般民眾預想的不同,所以有的病人看到我的藥單還覺得很奇怪,明明已經口乾舌燥,為什麼還要用"溫熱"的藥?通常經過解釋,並且吃藥之後改善,才真的相信:口乾舌燥不一定火氣大!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最近氣溫變化劇烈,很多人感冒,請大家保重。如果感冒有痰,多注意一下,可能對醫師的判斷有幫助,當然病人也可能好很得比較快。可以注意黏稠程度(黏的或稀的)、顏色(透明還是黃綠)、量多不多、會不會很難咳出來。

    如果黏稠或黃綠色,可能和熱有關,而且可能吃到燥熱的食物會加重咳嗽。如果是稀的或透明的,可能和寒有關,這種情況的咳嗽也可能會因為寒性的食物而變嚴重。

    如果痰的量很多,怎麼都咳不完,可能是"痰濕"比較嚴重造成的咳嗽。"痰濕"簡單說就是身體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,黏黏稠稠,影響氣血循環,常和腸胃功能或飲食種類有關(甜食、大餐),這部分可以找一下我寫過的短文"中醫特有的疾病~痰濕"("認識中醫"的系列文章)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"痰濕"是中醫獨特的疾病名稱,聽來可能陌生,但卻和許多常見的疾病有關,例如:濃稠鼻涕(鼻竇炎、慢性鼻病可能產生)、黏稠的痰(感冒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炎、支氣管炎都可能會有)、某些拉肚子(尤其是大便糊黏黏的時候)、白帶、身體腫塊(脂肪瘤、甲狀腺腫大、子宮肌瘤、脂肪肝都有可能),也常和肝病、心臟病、風濕免疫疾病(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痛風)有關,還可能和代謝疾病有關(糖尿病、高血脂)。影響範圍相當廣泛,小病大病都有,男女老幼都有機會遇上。

    "痰濕"很常見,而且不難𢤦,有點像爛泥巴,黏黏的、重重的,會影響氣血的循環。有時候因為甜食、大餐吃太多,有時候因為腸胃消化吸收有問題,都是"痰濕"常見的原因。所以,如果有濃鼻涕、濃痰等等屬於痰濕的情況,除了配合吃藥治療,請記得盡量減少甜食大餐,會好得快一點。
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 有時會聽到中藥〝有病治病,無病強身〞,真的是這樣嗎?

        藥物之所以能治病,就是能因為改變身體。如果身體需要這種改變,這種藥就可以用;如果身體不需要這種改變,就不必用這種藥,勉強用了,會有不好的反應,會傷身。舉個例子,身體有實熱(俗稱火氣大),可能會口乾舌燥、嘴破、大便硬,醫師用了一些清熱藥,身體就會改善。如果身體沒有這些問題卻吃了清熱藥,身體就會偏向〝寒〞,可能會肚子痛、拉肚子。再舉個常見的情況---〝補〞身體。容易疲倦、會喘、坐著就會睡著,有人會認為要〝補氣〞,但是補氣還有學問---補全身的氣、補腸胃的氣、補腎氣...,用藥是不一樣的(所以,黄耆、黨參、粉光參、西洋參、高麗參用法是不同的),而且補過頭或者沒有搭配適合的藥,可能會造成胸悶、頭痛、血壓高等問題。最根本的問題應該是:到底有沒有〝虛(缺少某些東西)〞?如果沒有〝虛〞,但是〝補〞過頭,身體會累積太多不需要的東西,會出問題的。
所以,有病就要找醫師,好好配合,把身體治好,恢復正常就不必再吃藥了。沒病更不必吃藥,維持好的生活習慣,快樂過生活就好了。這樣比盲目吃藥強身更有用,也不會有不好的反應。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有時候遇到病人長期服用某個藥方,希望藥方不要改,繼續吃下去。建議改變這種吃藥習慣,除非醫師看過,認為你(妳)仍然適合這個處方。

    吃藥前請先想一下:為什麼要吃藥?因為身體運作出問題,生病了,所以要吃藥讓身體恢復正常。那麼身體出了什麼問題,醫師應該比病人專業,所以需要吃什麼藥,應由醫師判斷。當然,這個過程要聽病人講,醫師不應該隨便聽聽,隨便開藥;反過來說,病人也應該聽聽醫師專業的解說,不要堅持某些想法,也不要堅持要吃指定的藥方。

    再聊聊藥方。治病的方法不只一種,所以藥方也不會只有一種,所以不同的醫師開不一樣的藥,也很正常。而且人的身體會變,會因飲食、作息、情緒、環境而改變,所以長期吃某個藥方都沒改,很可能不合理。如果身體已經恢復正常,病好了,為什麼還要吃藥呢?如果沒有好,是不是要改藥呢?當然,有的病治療需要時間,要吃一陣子,醫師看過,也確認不必改藥,那就沒問題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一講到"火氣大",很多人就覺得喝個青草茶、要吃"退火"的藥,但有時候會發現沒有用,因為"實火、虛火"不一樣,用藥也不同。

    先說說甚麼是"熱"。簡單說,"熱"就是"能量過多",但是又可以分成"實火、虛火"兩種情況。我常常和病人用"煮開水"舉例:水壺裝水,放到瓦斯爐上,開火準備煮開水,如果看到水蒸氣跑出來,就是水煮滾了,也表示身體正常運作。如果水蒸氣冒得太厲害,就表示身體運作太激烈,也就是出現了"熱",但有2種可能:第一,瓦斯爐的火太大,所以水蒸氣冒得太厲害,這就是"實火",也就是一般人知道的"火氣大",這種情況要把瓦斯爐的火轉小一點,也就是"清熱",例如喝青草茶、吃退火的藥(當然還是要中醫師看過,才能開出適合的藥)。第二,水壺的水快煮乾了,水蒸氣一樣會很多,這種叫做"虛火",應該要趕快加水,中醫叫做"滋陰、養血",這時候如果喝青草茶是沒用的。當然,也可能同時有實火又有虛火,治療用藥就比較複雜。

    舉個例子來說。臉上長痘痘,有時候會長得很快,又大又硬,會痛,會化膿,這通常是"實火"類型的痘痘,用清熱藥會有用(黃連......)。但也可能出現不一樣的痘痘:長得很慢(要破不破的,拖很久不容易好)、不硬(甚至按下去覺得有點軟)、按壓去不太痛、不太化膿,這通常是"虛火"類型的痘痘,要用滋陰藥(白芍、山茱萸......),甚至要搭配其他補藥(當歸、黃耆......)。所以會聽到有人長痘痘吃黃連但是沒甚麼用,就是遇到"虛火"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如果和病人講到"腎虛",病人常常會問是不是"腎功能不好,需要驗血?",這是常見的誤解,原因在西醫名詞"翻譯"的問題。

    西醫原本是西方人的知識,當然用英文表達,所以當西醫進入我們的社會,就要改成用中文表達,這個翻譯的過程,就把中文字的"腎"當成西醫的"kidney(腎臟)",於是西醫和民眾溝通的時候,遇到"kidney",就改說"腎臟"。如此一來,解決了西醫名詞翻譯的問題,但是產生了中醫名詞混肴的新問題。

    再聊聊中醫發展的故事,會再清楚一點。早在西醫發現人有2顆"kidney(腎臟)"之前,中醫的文字早就有了"腎"這個字,意思和今天西醫講的腎臟不一樣。中醫發展的初期其實也有解剖人體,但是大約在漢朝因為禮教的因素(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可損傷......),禁止解剖,造成中醫轉向從功能研究人體,所以現今的中醫重點不在身體內部的結構(骨傷科例外)。相反地,西醫的發展和人體解剖、細胞構造......很有關係,就連生理學(人體運作的基本原理)、內科學也一樣,基本上可說很重視"結構",很可能和西方文化重視"眼見為憑"有關。中醫西醫發展的文化背景不同,造成了中醫偏向從"功能"開始瞭解人體,西醫偏向從"結構"開始瞭解人體,所以西醫要翻譯成中文,就注定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文字可以表達"kidney",誤會就此產生。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我很歡迎病人發問,因為這是溝通,一方面可以減輕焦慮,另一方面也讓病人了解病情。解釋的過程除了西醫的名稱(例如:冠狀動脈粥狀硬化、心絞痛),我還會用中醫的內容解釋(例如:胸部的氣血不夠、能量不夠),儘量試著用生活經驗、用比喻讓病人了解中醫,或許中醫沒想像中難懂。我認為慢慢跟病人解釋,中醫才能逐漸被了解,否則民眾對中醫將更陌生。其實西醫也一樣努力解釋,讓民眾更了解醫療問題,例如:感冒多半是病毒感染,所以不必吃抗生素。講了幾十年,現在民眾終於比較能接受這樣的觀念,比較不會要求醫師開抗生素了。那中醫為什麽不再努力一些,讓民眾認識中醫呢?希望藉著看診互動,也藉著網頁文章,讓民眾慢慢認識中醫,讓中醫不再遙不可及。


文章標籤

陳光華中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